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一些非传统金融机构获得了开展传统金融业务的机会,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共同提供金融服务、不同金融机构的差别分工日趋淡化、协同共存的“大金融”格局将现雏形。
互联网在兴起之初,人们总是会问:“互联网会改变什么?”而今天,这个问题恐怕已变成:“互联网不会改变什么?”
是的,互联网是一场地地道道的革命,这场革命如此深入和持久,以至于人们很难相信将来还有什么不会被互联网所改变。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就曾预测:五年之后,每个企业都是互联网公司。如果不使用互联网,不利用互联网,企业将无法生存。
当支付遇到互联网,一场革命自然不可避免。从1998年招商银行 (600036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率先推出网上银行业务开始算起,互联网支付已经走过了十二年多。到今天,传统的现金支付已经“退居二线”,各种在线支付方式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主要支付方式。银行推出的网银以及民营企业推出的各种各样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互联网支付终端也从桌面电脑扩展到移动终端和电视等多种形式的终端上。支付变得无处不在。
网银:银行拥抱互联网
招商银行是互联网支付的开创者,这家1987年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商业银行,在迎接互联网上展现出了超前的创新意识。从1997年开始,招商银行就把目光瞄向了刚刚兴起的互联网,1997年4月,招商银行开通了自己的网站www.cmbchina.com,这是中国银行 (60198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业最早的域名之一。1998年4月,“一网通”推出“网上企业银行”,当月的16日,伴随鼠标轻点,深圳南山区的彭先生通过招商银行“一网通”网上支付系统购买光碟,从而完成了国内第一笔网上支付。互联网支付从此诞生。随后中行、建行、工行先后推出网上支付业务,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介绍,我国已经有上百家商业银行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2006年我国网上银行的交易额为95万亿元,三年后的2009年我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金额已超过400万亿元,是2006年的三倍多。相对于当时不到6000亿的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网银成为我国互联网支付的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回顾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历史,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000年以前称为第一代网上银行,主要表现形式是“银行网站”,以内容为主。其职能是作为信息发布的渠道,塑造企业新的形象和品牌。这个阶段的网上银行服务单一,仅提供账户查询等简单信息类服务,网银更多地被作为银行的一个宣传窗口。
第二个阶段从2000年至2005年,国内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在市场的驱动下,利用网上银行服务和运营成本低廉的优势,快速发展网上银行客户,并将大量传统业务功能搬上网银,强调交易相当量,代替传统网点。网银增加了转账支付、缴费、网上支付、金融产品购买等交易类功能。
进入第三阶段后,银行的最大转变是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因需而变。这一特征在华夏银行 (600015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推出的网银产品中得到体现。如“集付快线”可以让用户在办理付款业务时,像群发短信一样,同时完成向多个收款人支付款项的结算业务,从而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成本。而为满足集团客户资金集中管理需要而推出的“集算快线”,则以产品组合搭配快、现金动态掌握快、资金调配速度快、预算管理实现快的特点,提高了集团用户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以及使用效率。
这一阶段网上银行的典型特征是业务创新,不再仅仅是将传统的业务功能搬到网上,对网上银行的考核从单一的替换率向销售收入发展,网上银行也正在日益成为一个银行重要的战略业务单元。在这一阶段,查询类的服务得到了优化,转账,理财等类别的网上交易迅速普及开来。网上银行的盈利能力增强,把成本中心变为利润中心逐渐成为银行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未来,网上银行将成为银行的主渠道,传统银行将全面融入网上银行,甚至不再单独区分网上银行。我国目前还未出现完全依赖或主要依赖网络开展业务的纯虚拟银行。
目前国内各大银行在网上银行业务上同质化程度已经非常高,竞争激烈,价格战此起彼伏。各大银行纷纷调整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将柜台和网上银行业务的费率拉开差距,提高网银业务对用户的吸引力。2009年,继花旗银行宣布个人网上银行境内人民币转账费用全免后,光大、民生、交行、华夏等银行相继跟进,纷纷调低了个人网银同城跨行汇款的费率。进入2010年,网银的价格战则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价格战利好消费者,表明我国网银市场发展趋于成熟。
回顾网银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互联网给银行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一些非传统金融机构获得了开展传统金融业务的机会,如民营企业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进入支付领域;在国外,日本索尼公司曾出资200亿日元设立针对一般个人的网络专业银行;Yahoo、AOL以及微软等网络公司纷纷进军金融领域,蚕食传统的金融业务并挖掘新的金融业务等,都对传统银行业的中介地位发起了严峻挑战,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共同提供金融服务、不同金融机构的差别分工日趋淡化、协同共存的“大金融”格局将现雏形。
比尔·盖茨曾经在《财富》杂志上公然宣称,微软将用自己的应用软件系统取代银行的清算系统承担起全球的资金清算业务,并由此断言,在新世纪 里,传统商业银行是将要灭绝的一群恐龙。可见互联网企业面对传统银行业所具有的自信。
银行业正在转型互联网,原招商银行副行长万建华认为:“如果银行业没有那张金融监管当局颁发的经营许可证书和多年积累的固定资产和商誉,与那些高科技、工商企业以及综合服务机构相比,还有什么优势可言?”因此,在本世纪初,各大银行纷纷发力网上银行业务,目前形成如此巨大的用户群体和规模如此庞大的交易量,可以说银行业面向互联网进行的转型是成功的。
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竞争没有终点,中国的银行企业还需不断的创新,特别是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因为在互联网的免费模式挑战下,中国的银行业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2011年,银行业还要继续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