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在2011年,全国完成电信主营业务收入9879亿元,同比增长10%,经历六年后增速再次超过GDP,业务总量增长15.5%。这一年里,宽带和移动互联网业务迅猛发展,物联网、LTE、云计算等技术日益落地,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等信息化建设将应用推向深入,三网融合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呈现出崭新局面。
为总结2011年中国ICT产业的发展特点和热点,深入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于2012年2月23日在京举办了《2012年ICT深度观察大型报告会暨中国通信产业十大关键词发布会》。本次会议邀请了业内外权威专家发表主题演讲,就ICT产业的热点问题与参会代表进行互动交流。
本次会议同期发布了“2011中国通信产业十大关键词”的评选结果。2011年中国通信产业十大关键词是:微博、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智能手机、TD-LTE、宽带中国、电子商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三网融合、物联网。这十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2011年中国通信产业发展的热点和焦点,是对中国通信产业年度发展的一次视角独特的总结与注解。
以下为下一代网络领域主席续合元作报告:
续合元:我们下代网络领域深度观察,我简单说一下我们下一代网络领域研究范畴,我们这个领域基本上研究未来通信技术设施宏观发展方向,包括网络总体发展放心。另外,研究网络未来发展趋势,像泛在化、融合化、宽带化、绿色化大的技术发展趋势。另外,就是研究像电信网、互联网,特别是现在还有一些行业网,这之间也在融合,宏观的融合发展趋势。
所以,这里头下一代网为什么能搭建起来,未来发展方向还是下一代网,这里从技术层面上有些东西连贯性,强度并不是这么大。首先分了三个层面,综述,热点分析,最后是展望。在谈综述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谈一下影响下代网络领域宏观背景。首先全球融合业务,稳步发展,特别表现在整个IPTV业务,平板电脑可以看出融合业务确实是在稳固发展。
另外在各个行业之间融合和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领域,在美国,2011年关于网络争利确定,体现了整个互联网和电信领域资源方面,像这个行业,有的运营商在争夺什么,广电网络释放出来的频率资源等都体现各个行业在未来产业主导权方面,首先体现在资源的竞争上,如果没有资源的话,将来自己的地位可能就会受到影响。另外一个关于宽带战略实施,我们看到IP业务,整个业务增长速度越来越快。那么,前几年也观察到各个国家已经部署了相应的宽带战略,在2011年这个战略部署更加明显。国际社会,特别像国际电联也在相应报告,指导各个国家加快整个宽带战略部署。当然在政府下一个层面,运营商我们看到美国各个运营商,不管是传统电信运营商都在加快整个宽带提速,我们也是中国电信在去年正式启动了整个“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建设”。
另外,关于物联网。我们国家整个调结构,转方式大背景下,也是强有力的政府驱动和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整个物联网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对物联网关注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云计算我们知道云计算技术未来要求,其实需要不受时间,空间,距离物理设施限制,通过网络可以随时获取服务。而实现这个目标,首先是对未来网络基础设施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对我们未来下代网络提出新的要求,其中一个要求就是未来网络带宽越来越宽。
另外,我们知道未来云计算应用都是放在网络集中业务,未来这个业务也是多需求的业务,要求未来不仅仅是提供像现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服务,而且根据不同商业模式,提出不同等级的服务质量需求,这种都需要未来像智能管道需求。所以,这是关于云计算对未来的需求。
所以,我们在梳理2011年整个大的背景下,像四个大的背景,对我们未来下一代网影响,宽带战略融合云计算,物联网,这就透视对整个网络影响,直接像宽带战略,对整个宽带接入影响非常大。像融合,特别业务层面的一些东西,云计算,物联网,在2011年体现了宽带接入,城域网,业务层面,数据中心,对电信运营商的一些网络,都有了一些直接影响。
下面,我们就具体他一下,首先在宽带接入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固定宽带,运营商在不断提速,从2兆,8兆到20兆不断进行部署。当然,移动宽带也像3G,LTE更高速的方向发展。那么,城域网前几年也论述过这个领域,前几年争夺主要是移动回传PTN的技术,PTN里面也有很多技术,像以太网,PPT等等这些技术。在去年我们观察PTN2011年又出现两大领域竞争,就是数据领域和光传输领域融合,另外就是整个数据网,去年IPV4地址耗尽,也应该V6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另外像一些核心节点,基本上朝着2+日,2+4集群方向发展,单节点也是40G,100G发展。
再往上谈到网络层面看到,关于在云计算对整个数据中心的影响,具体传统数据中心已经变成了融化数据中心,物理资源实现虚拟化,还有CDN。过去CDN基本上一个业务,一种类型CDN网,未来在2011年我们看到新的一种技术,就是一种融合CDN,不管是互联网运营商,还是电信运营商都在追求低成本运营。所以,提出融合CDN,同一种类型CDN可以承载多种业务。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未来整个趋势专用信息存储转发和应用设施将从应用中分离出来,过去主要是管道传输,未来整个信息基础,还有一些存储转发,这些基础设施过去都是以应用来出现的。那么,未来有专用信息技术出现。在谈到2011年很明显的一个特征,在应用层面变化非常大,一个是关于融合。我们看到很多领域也观察到OTT,我这里讲的不是OTT本身技术现象,主要谈互联网应用者过去基本上是以整个后项收费方式出现,在2011年利用业务类型优势出现了前项收费方式。
为什么谈这个?实际对我们未来信息基础设施也是提出要求,目前我们以这种管道提供方式不能适应未来需求,所以我们后面也会谈到,智能管道就需要适应这种业务层面前项收费,所以你要保证业务端到端服务质量。另外一个关于微博这种平台,我们知道微博去年,前年发展非常迅猛,像新浪这样一些互联网提供者,现在已经不满足于业务应用成功,他实际利用应用成功,聚集了很多用户,来实现利用微博平台探索其他业务。
我们看到另外一个电信运营商也在他的转型过程当中,除了提供业务之后,大家可以看到未来很重要就是要实现平台,利用平台来向其他真正应用者提供平台,提供他的服务,所以像IMS,M2M,IPTV,都是向互联网应用者提供平台。总结一下,未来电信在发展像IMS,IPTV,M2M,未来多媒体,视频,物联网业务平台,而互联网业务提供者也是利用成功应用发展也要提供这种互联网平台。所以,我们看到电信和互联网平台确实是在相互学习,相互融合。总结一下2011年总体发展趋势之后,我们下面要谈到我们领域整个热点。其实,这些热点也是跟我们谈到四个背景息息相关,我们总结出来四个热点,光纤到户,三网融合,智慧城市,智能管道,跟我们四个背景是息息相关,这四个背景投射出对下一代网络领域影响。首先光纤到户,光纤到户当然政策影响是非常大的,像三网融合,智慧城市,云计算,实际都间接对整个电信运营商产生了一些刺激和影响,所以运营商感受到不仅仅是自己内部的竞争压力,而且还有外部竞争压力。
所以,在2011年光纤到户整个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看到如果FTTx用户规模稳步增长,我们看到2011年整个光纤占比变化是非常大。2010年占比只是4%,到了2011年一下子到25%,大家看到整个外部环境影响确实非常大。虽然我们光纤到户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我们确实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当然这里头问题也还是比较多的。很重要一点就是关于整个驻地网建设模式,很多城市都是采用签排他性协议,自己进去之后不允许别的进去,这样不利于市场竞争。另外,关于业务不饱和问题,随着光纤到户发展非常快,但是整个开通率只有五分之一。所以,面对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业务应用,另外光纤到户之后提供的变化问题。
第二智慧城市,2011年是我们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众多城市提出智慧城市规划,建设部分明显加快。智慧城市我们在观察分析之后,认为智慧城市基本上引领我们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成为他整个物联网产业应用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和落脚点。也就是说,我们物联网整个发展除了整个行业,整个垂直式的推进之外,智慧城市确实是基于一个城市单位来对物联网应用非常好的落地方式。
截止到2010年5月,18个城市全部提出自己城市详细规划,80.2%城市也提出自己的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在整个落实过程当中,我们看到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都在积极落实,具体体现在科技部和工信部都对智慧城市做了一些试点,地方政府也是在不同大中小城市进行智慧城市的落实。当然,智慧城市整个理念兴起并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我们思考一下,基本上还是一个承前启后,我们谈无线城市,智慧城市是新一轮浪潮,是发展方式全面性反思,主要是在气侯变化,低碳,绿色等一系列发展理念基础上进行的,本质上还是我们信息化需要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这种新的发展方式,就是要未来能够在城市里头,要能够动态的,优化的对资源进行配置,怎么进行动态,优化的资源配置呢?当然,就是IT化,和整个网络化方式,最好的方式驱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我们看到虽然整个城市的发展基本模式是一样的,但是实际每个地方具体方式还是不一样的,具体都看到北京、上海,还有广州,虽然都是以产业方式来提的,但实际具体内容还是有些差异,像北京是以整个信息产业发展高端产业为主,上海是新一代信息产业,在广州以智慧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看一下国外,国外跟我们国内整个发展方式稍微不同。如果我们的智慧城市基本上,一开始就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规划,所以整个发展方式基本上还是以整个围绕着经济产业、民生生活、政府管理、基础设施、人文环境等各个方面开展全面城市功能发展。国外像瑞典斯德哥尔摩,荷兰阿姆斯特丹,都基于自己特有的一些东西,交通拥塞环保问题提出的。这也就可以看到,这是关于我们国内和国外的一种发展方式不同,我们在总结分析国内国外发展情况之后,感觉到未来重大还是建设问题,因为我们国家规划的智慧城市,因为内容非常多,所以整个投资问题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问题,就涉及到一个建设模式的问题。未来,建设模式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政府主导,另外一个就是新兴项目管理,投资融资的模式。
所以,未来整个智慧城市持续发展下去,究竟采用哪种模式,是未来值得进行研究的内容。
三网融合,我们看到整体上国外的融合业务发展还是特别迅猛的,刚才也谈到OTT业务发展非常迅速。除了本身OTT,除了本身自有一些内容优势,和整个产业优势,我们可以看到很重要就是美国FCC对融合业务监管,他跟我们有点不同,并不是针对每一种类型终端监管,基本上采用对内容进行监管,也就符合内容,如何负责内容监管都可以推送到客户,而不管你的终端,这是国外情况。 我们看一下我们国内三网融合发展,基本上在2011年是稳固发展的情况。那么,具体我们看到虽然对IPTV用户,有的领域也谈到,IPTV用户已经突破千万,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产业发展态势也是良好的。那么,在2011年电信和广电两大行业在竞争和磨合当中逐步发展。我们观察看到虽然也有一些摩擦,在竞争环境下面,正常市场竞争产生的摩擦。电信和广电也是在2011年各自增强优势项目,像电信加强宽带建设,探索融合模式,广电全力进行双向改造,建立他的基层播控平台。 再看一下未来我们目前存在的问题,虽然我们的三网融合业务还是稳固发展。但是,我们确实跟国外,特别像美国比较还是有一些差异的,这个差异我们看到,除了本身业务技术内容之外,很重要是监管上有些差异性,我们国家整个监管对融合业务监管,基本上采用基于终端类型来进行监管,对PC进行监管,对IPTV,对手机电视都有单独文件要求。而且PC视频业务是可以直接推送给用户的,而其他三种都是通过基层播控平台,通过广电基层播控平台下去。
我们谈到一个问题,我们看到未来一个技术发展趋势是一种融合的趋势,特别是手机,智能电视,这种未来的发展不管软件,硬件,结构都是一样的,未来这种终端类型,区别只是物理外形上变化,内核的东西越来越趋于一样,这样对我们来讲,未来确实是一个问题。因为终端都融合了,如果采用技术手段进行监管的话,怎么来监管?因为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很多东西,如果未来像现在手机电视一样,电视和手机都不放在一起,你如果还采用不同类型监管,怎么来监管,所以这是我们未来面临的挑战。另外,从内容监管上也是,我们不同终端类型采用不同方式,有的是通过基层播控平台,有的是没经过。如果我们严格监管,应该都经过监控平台,如果放松监管,实际上推出去应用。所以,差异化是未来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
智能管道,我们看到电信业从2004年就开始移动和宽带化,智能化,融合化这种转型之路。我们目前运营商基本上采用这种智能化运营方式在推进智能管道,我们可以看到2011年产业界不管是运营商,或者是整个制造商都是提出了自己对智能管道的理解,或者说提出自己的一些实践不同服务。我们看到2011年能够落地的实际,主要还是把智能管道部署在整个移动网上,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本身目前移动数据量每年都翻一番,我们也知道移动资源是受限,这就造成剪刀差持续增长,运营商在移动网里面部署相应策略,采用PCC的技术来部署到网络里头,分优先级限速,拥塞限素,闲忙时计费方式,可以节约使用量,用户时间,还有中间策略控制。
我们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智能管控主要对移动网部署,并没有对固定网部署。另外,目前主要还是在智能管道部署网络层面,并没有端到端进行部署,这也是一个现象。另外为什么没有部署呢?我想除了整个市场的需求之外,另外如果要部署PCC,如果大面积部署,还要涉及到不仅仅部署一个新设备,还需要对现网设备都要进行改良,这可能是面临的问题。所以,分析一下产业界已经对智能管道做了很多有利措施,但是商业模式之间还是缺乏有效衔接,为什么这么讲呢?我们互联网业务模式对用户来讲不保障服务质量,但是现在PCC技术对资源进行预留控制,但并不能保障网络核心,甚至到内容源,互联网业务提供者方面能保障服务质量,这就是用户的接入程度。如果你的价格要提升,实际就面临用户问题,这也是我们分析一下,虽然我们有了技术,但是技术方案和商业模式之间还是缺少一些衔接。
第三部分关于未来网络总体发展趋势,首先关于网络总体发展趋势。如果我们认为目前这种网络总体架构还是这样,下面是网络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上面是应用和业务提供,我们认为未来首先是泛在化感知和延伸能力不断加强,特别是物联网智慧城市,我们现在网络到用户接入侧就完了,未来像物联网,泛在网都需要接入下面更加进行延伸,要增加一下传感器,具备感知的东西。另外通信基础设施向着扁平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我们基本上 是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整个传输的数据层面,未来这两个层面实际上是要不断融合,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已经有的设备,一个设备上既有传输的接口,也可以提供数据接口。另外就是关于应用和服务侧功能分化、存储、计算、分发等设施更趋下沉,我们也谈到,过去都是互联网应用,未来这种专用应用提供者都会出现,而且另外一个很重要,从未来国家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性来考虑的话,这个门槛不能设的太低,一定要作为基础设施服务来提供。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网络分成上更具下沉。
另外,互联网应用进一步发展,传统电信业务网络和互联网更趋向于融合,大家对融合概念不是太了解。我想谈一下,我们过去对应用侧,互联网和电信网还是分的很明显。但未来我们看到现在电信也在实践这个IMS,提供窄了款了一体化应用,我们很难区分中国现行MSN应用和QQ应用区别,将来都是作为一个应用出现。
下面就是关于四个热点趋势展望,宽带中国战略已经成为了国家各级政府,相关部委,运营企业,制造企业的共识。2011年我们国家宽带网络会全面快速发展,20兆以上端口会超过8千万,50%客户会使用4兆接入,宽带普及率超过三分之一,宽带应用进一步普及,当然产品性价比也是更高。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实际有五个,跟物联网稍微有一些差别。我们一个通过全面感知通过物理空间,网络空间一体化,推动城市管理服务创新,通过无处不在智能手段随时参与奋斗,丰富城市智能生活体验,促进经济发展高端化包括人才聚集创新环境,不断提升居民的现代文明素质。我们看到智慧城市未来的发展,除了物联网前三个特征跟物联网接近,基本上还是一个技术架构特征,更重要一点就是四步,脱离了关于简单的一个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说还是要未来一个通过知识创新和应用促进经济发展,另外通过构建高质量,终身学习,人才聚集,对整个未来创新环境进行体现。
所以,根据这些我们预测未来整个,虽然智慧城市现在的技术架构有一个雏形,但顶层设计还需要更加考虑,把一些基础设施怎么来能够用来提供一些应用,来实现第四和地五这两个目标。未来智慧城市我们的顶层设计需要考虑一个右边这些黑体字,一个是智慧城市整个指标体系,以及目标学习反馈体系建设,另外就是运行操作体系建设,还有整个支撑体系建设。
三网融合,2012年应该是在2011年第一个试点基础上更加推进这个工作。工信部已经提出整个宽带上网提速工程,基础网络升级为三网融合加速发展提供更好保障。另外,发展趋势像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新兴终端兴起,还有多屏互动需求更加出现,云存储,云播放技术成熟也为整个多屏技术融合发展提供保障,这是一个整体上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另外一个就是智能电视,智能电视整个政策监管还是比较严,但是产业界推动非常快。未来,智能电视我觉得技术发展和整个产业的发展,和整个政策监管不断碰撞过程当中会很好发展。智能管道,我们看到不同产业界其实是有不同理解,智能管道我们也看到主要解决的问题还是一个面向电信行业问题,就是面向现在增量不增收,未来可持续发展。
所以,基于这些考虑,还有自身,我们认为电信运营商智能管道给出一个模型,或者说一个图式。未来智能管道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首先,智能管道我们认为有三个方面可以去考虑,一个是增强网络管控能力,这一部分,目前我们基本上互联网还是一个大的粗管道,并没有进行控制。所以,我们将来要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像PCC,感知业务,在业务接入层面增加感知业务能力之后,可以给用户,给业务提供者细分出不同管道,而这种管道并不是我们接入层面,而是需要端到端从用户一直到应用提供者而提供的管道。
另外拓展网络资源能力,我们看到CDN,还有ICP越来越重要,现在很多都是互联网业务提供者,电信行业实际也可以结合传输能力和整个建设拓展新的网络能力。我们叫做平台,对于业务提供者来说,他不管你是管道还是传输,这也可以作为智能管道方式。另外,开放我们网络平台方式,就是指现在BLS,DLS将来也可以开放给其他互联网业务提供者来做,他们就不需要在建设了。未来,整个智能管道从技术能力上应该分成四个层面,一个是感知能力,管控能力,智能分发能力,管道的开放能力。但是,我们想虽然这个设想非常好,但确实还有一些阻力。我们得考虑智能管道发展的时候有几个难点,一个是互联网内容提供者和网络运营者之间业务模式认同感,虽然做了很大投资建设了管道,但是互联网业务提供者能不能认同你这种方式,比如你做的收费分成。另外,互联网内容提供者对整个服务质量端到端保障需求,这种需求不仅仅在接入层,希望端到端,你的建设能力能不能达到这一部分。
所以,未来跨多个网络运营者,端到端网络运营管控,还有改造现有数据网络,都是一个难点。为什么现在设有智能管道非常好,但现有环境和目标又差距这么大,其实又是一个鸡和蛋,蛋和鸡的问题。但是在没有看到现实利益的时候,都很难走出这一步,这就需要不断实践才会达到这个目标。当然,这里头还有一些标准化需要进行考虑,谢谢大家。 |